
去年,《人民日报·海外版》刊发了我的评论文章《音乐剧〈逐梦〉:呈现中国铁路人逐梦而行的奋斗历程》。从北京中央歌剧院连演5场到第23届上海国际艺术节,从第10届丝绸之路艺术季再到四川达州、新疆塔城深入职工中间演出。历时3年7轮,不断打磨细节,精益求精,这部戏变得越发成熟了。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期间,该剧在成都简阳大剧院公演。作为“剧本指导”中盛投资,我在现场观看了联排和两场正式演出,感觉2·0版的《逐梦》确实是更上层楼,且赋予了工业题材作品难能可贵的美学价值,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一是强化了戏剧冲突。这部戏没有明显的反面角色,主创人员注意通过工作中的情绪波澜、逐梦路上的种种障碍、破解技术难题的困惑、家事国事难以兼顾的困扰等形成接二连三的戏剧冲突,避免了平铺直叙。中国高铁和日本新干线相比较,日本人注重不断提高机车和车厢的性能,而我们同时改造线路,包括信号系统,使车与路二者均能满足高铁时代提速的需求。这也是我们乘坐国内高铁舒适度较高的主要原因。戏剧抓住了因主人公坚持创新技术路线而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冲突,在一波三折中发展剧情。师徒间的矛盾无关私利,而是惦着如何提高焊接技术,一心想着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得到!过年过生日也见不着妈妈的女儿,受尽了委屈,她最大的心愿却是“坐妈妈造的火车”。主人公一家三代四口人均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家国情怀,但女儿对母爱的渴求,女主人公对家人的愧疚等,让戏剧的感情线富有张力和感染力,塑造出可信可亲可爱的当代劳模形象,为中国戏剧人物谱增加了打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典型人物。
二是充分利用舞台装置重构多层次多点位的表演空间,形成了奇崛瑰丽的艺术效果。《逐梦》的舞美设计出乎常规,舞台中央可折叠可旋转的巨型钢铁结构,囊括了厂房、铁路、楼宇等由近及远的空间设定,为分割舞台表演区域、制造特殊光影效果提供了出新求变的多种可能性。设计者将障碍物和它带来的干扰因素变为突破点和创新因子,令观众看到了在世与去世的亲人交流,还有身处异地而同台表演的戏码。通过不同时代乘客的乘车体验形成鲜明对比,让观众身同感受,情绪随着剧情而摇曳激荡。正是利用这个装置分割表演空间,打破时空限制,在舞台上呈现出“多宝阁”画面,辅以追光等光影效果,造成了高低错落的多变视觉效果。高铁穿越崇山峻岭,高架、隧道中盛投资,上天入地的行车线路穿越极为复杂的地质地貌区,现在的舞台装置可以充分表现筑路和高铁提速的复杂性,以及风洞试验的过程,凸显了铁路人的探索精神、创新精神。
三是进一步深化了主旋律题材作品的时代主题。我在1969年进入铁路部门工作时,包兰线上基本看不到国产机车。尽管早在1952年7月26日,国产第一台仿制蒸汽机车“八一号”完成组装并试运行,但进展并不顺利。改革开放带来了转机,我们意识到了落后必须奋起直追,《逐梦》就是表现中国铁路人奋斗经历的。这出戏研制工作场景与家庭生活场景交替进行。三节车厢的表演诙谐有趣,糅入了地方戏曲、方言俚语,甚至踢踏舞,充满人间烟火气。在形象反映中国客运变迁史的同时,缩影般呈现出世间百态和社会变迁的典型画面。老爸催闺女回家吃炸酱面,老公念叨想老婆啦,明明是废寝忘食,却以“门铃坏了”打趣。剧中的小细节讲的都是大道理:在节能方面,高铁每人百公里能耗仅为飞机的18%和大客车的50%左右,具有明显的绿色低碳优势;交通是经济起飞的基础性条件,对促进区域发展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,以及高铁走出去,均有重大意义。《逐梦》通过感人的细节推动剧情发展,更清晰地体现出了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时代主题。
四是音乐剧的音乐曲目得以升华。作曲文子的父亲就曾是一个火车司机,他和剧中的小雨虹一样,不仅熟悉铁路人的生活,还怀着割舍不掉的感情。源于真情实感,这出音乐剧的音乐构建非常完整,音乐叙事张弛有度,共计二十首曲目,作曲文子和陈思思等演唱者都很出彩!希望这么好的音乐剧,能够出现一两首可以传唱的歌曲。应当加大对主题曲《今时今日》的传播力,使之传唱开来,成为当代铁路人的形象歌曲。另外,“小火车”经过词曲改造,也可以成为一首经典儿歌。《逐梦》的音乐叙事告诉人们:从个体到群体再到亿万中国人,靠着“争口气”的精神,敢拼能赢,从童谣里开出来的小火车,终于蝶变为节能、舒适、安全的高速列车,行驶在了高速铁路的轨道上。
全总文工团推出的《逐梦》是新时代艺术创新的最新成果之一,其大破大立,超凡脱俗中盛投资,为工业题材作品树立了新的路标,对未来的创作也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。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在观剧后深有感触,纷纷表示在《逐梦》中看到了自己奋斗故事的缩影。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。憧憬和挑战,都激发我们只争朝夕、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。”《逐梦》,逐的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。逐梦征程万里阔,高铁蓝图再铺展。风驰电掣的“复兴号”不仅体现出高铁精神、中国速度,也昭示出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—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!
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