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学校的历史课本里掌柜配资,我常常遇到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:书上写道周平王东迁洛邑后,周王室从此衰微,天子威权一落千丈。若只是换了都城,为何整個周朝就会一起走向衰败?在中国古代,迁都虽然常见,商朝也曾多次迁都却未必因此灭亡。究竟周平王的东迁,为什么会被解读为如此深重的政治灾祸?
一、先天不足掌柜配资
其实,这一问题的根源,远非单纯的迁都那么简单。要追溯到西周晚年的政治纷争。周幽王是西周最后的天子,他的第一任妻子申侯之女所生,是太子姬宜臼,也就是日后被称作周平王的人。后来幽王又迷恋上了褒姒,甚至废黜了申后和太子姬宜臼,改立褒姒和伯服。这一举动引发了宫廷与诸侯间的强烈不满。申后与姬宜臼向申国求援,申侯因此勃然大怒,联合鄫国、犬戎对周王室发起攻势。公元前771年,犬戎攻破镐京,将周幽王杀死,使西周失去正式的天子。随后在申侯的拥立下,姬宜臼重新继位,但他毕竟是被废黜的太子,且“以子反父”,于是许多诸侯并不承认他的合法地位。
展开剩余61%二、天有二日
战乱之下,关中地区已经陷入衰败与动荡,犬戎的威胁迫使部分支持周平王的诸侯把他送往东边的洛邑,以求生存与恢复秩序。然而,西周的残余势力对周平王并不认同,他们在部分诸侯的支持下,拥立了另一位天子——周携王。记载称,携王名叫余臣,是周宣王之子、周幽王之弟,按辈分还是平王的叔父。于是东周初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局面:天下竟有两位天子并存,且都获得了一些诸侯的承认。这种局面使人们对周天子的权威更加蔑视,显示周朝的政治核心已经名存实亡。直到公元前750年,晋文侯出兵杀死周携王,东周才最终实现重新统一。周平王因此对晋文侯常存感激之情。
三、国力孱弱
西周初建时,国力确实雄厚,关中肥沃,洛邑被设为东都,经济与军事实力皆居于前列。然而,随着西周的衰落,关中逐渐陷入戎人掌控,周王朝不得不面对重大领土损失,只剩下河南西北部的一角,总面积不过方圆六百里左右。与当时方圆数千里的诸侯国相比,东周的疆域显得极为狭小。更重要的是,诸侯长期不承认周平王的合法地位,朝贡与赋税往往断绝,财政日益紧张。为求合法,加强对外权威,周平王被迫依附郑国,甚至与郑国交换人质,以换取名义上的合法性,结果却进一步削弱了周朝的权威与稳定。领土狭小、军力薄弱、法统合法性不足,这些因素叠加起来,最终导致东周的全面衰亡。
参考资料:1.《史记》;2.《西周史》;3.《国史大纲》掌柜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