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文王姬昌(前1152—前1056),姓姬名昌,是周太王的孙子,季历之子宝货配资,被后世尊为周朝的奠基之君。他的父亲季历去世后,他继任西伯侯之位,被称为“西伯昌”,史称周文王。在位五十年,因其仁德与谋略,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,深受百姓和诸侯的拥戴。
文王在位时,性格仁厚而充满同情心。相传他初任西伯不久,曾有一次外出巡行,见到荒野间有枯骨暴露于地,他立刻吩咐随行官吏掩埋。随从却说这些白骨年代久远,早已无人认领。文王却答道:“天子是天下的主人,诸侯是一国的主人。这些枯骨虽无人照料,但我是其主,怎能忍心看它们曝于野外而不加掩埋?”于是他亲令葬之。此事本属寻常,但流传开来后,人们纷纷称赞道:“连无知的枯骨都能蒙受西伯的恩泽,更何况活着的百姓呢!”由此可见文王的仁政之心广及生死。
周文王一生勤于政事,重视纳贤。史载他经常接待来访之人,忙碌到正午尚未用餐。他以礼待士,不论来自何方,皆根据其才德安排职务。伯夷、叔齐、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鬻熊、辛甲等皆归附于他,其中不少原本效命于殷商。他生活俭朴,衣着简素,常与农人同耕田野,躬行节俭治国之道,使周国国力逐渐强盛。
展开剩余63%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文王继承后稷与公刘的基业,效法古公与季历的遗风,倡导“笃仁、敬老、慈少、礼贤”的风气。在岐山一带治理时,他主张德治,爱护百姓,鼓励农耕,划分田地,规定百姓助耕公田时仅收九分之一的赋税,大大减轻了农人的负担。对商贸往来,他免收关税,促进了交流。同时,他废除了株连罪犯家属的苛法,使民众生活宽裕,社会风气安定。
在对外交往上,文王的仁义更显威望。虞国与芮国为商朝属国,曾因土地纷争久决不下,却不求商王裁定,而是前来周国求文王仲裁。当他们见到周人皆谦和礼让,田地互相相让,行路互相避让,官阶之间皆以礼相待时,顿感羞愧,便自行和解,不再争执。诸侯得知此事后,皆称文王德行有天命,纷纷归心,推戴为王。于是,周人将这一年尊为“文王受命元年”。
其后,周文王陆续讨伐邘、密、黎、崇等国,扩展势力至江汉流域,形成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的局势,使殷商日益孤立。纣王因听信谗言,将文王囚禁于羑里。后来因收得周人献宝与美女,才将其释放,并赐以征伐大权。文王虽表面臣服,但暗中积蓄力量,稳步图强。
文王晚年遇到姜尚于渭水之滨,识其为贤才,尊为太公望,请其为太师,共谋大业。姜尚为周国制定军事与政令,吸引更多诸侯背离商纣,归附周室。
周文王在位七年后病逝于岐周,享年九十六岁,葬于毕。太子姬发继位,即周武王。在姜子牙辅佐下,武王终伐纣于牧野,商纣自焚而亡,商亡周兴,开创了延续八百年的周王朝。
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周文王的仁政与智慧,也揭示了周朝兴起的必然。文王以仁厚赢得人心,以谋略奠定基业宝货配资,其德行与远见为后世所称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